《小橘灯》
写作背景
《小橘灯》是我国著名的现代女作家冰心在1957年所写,它是一篇玲珑剔透、诗意盎然的散文精品,全文不过千把字,写的是发生在抗战年代,重庆效外极为平常的一件生活小事:“我”去访友偶遇一个贫穷的八九岁姑娘;这女孩的父亲因参加地下党工作而“失踪”,母亲遭特务殴打而卧病在床。“我”帮助小女孩打电话请大夫,并到她家探望。小女孩亲手制作了一个小橘灯给“我”。作者通过这一看似平凡的人和事,独具匠心地表现了一个严肃、深刻的主题,那就是:揭露旧中国的黑暗现实,歌颂新社会的美好生活。
文章分析
时间:十二年前的一个除夕(1945年)
地点:重庆郊外的一个小山村
人物:“我”、小姑娘、小姑娘的妈妈,我的朋友。
事件:(-)初通:小姑娘打电话-----------外貌 动作
语言 (二)探望:小姑娘的家境-----------住的 用的 吃的 小姑娘招呼我 迎客
对话 做小橘灯 送行
语言、动作 (三)思念:我的感受----------我和朋友的对话 离开山村 想起小橘灯
《小橘灯》总共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说着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
写初遇小姑娘,记叙小姑娘打电话为妈妈请医生的过程。
第二部分:从“我又回到里屋去”到“我似乎觉得眼前有无限光明!”
写探望小姑娘母女的经过。侧重表现小姑娘的乐观精神。
第三部分:从“我的朋友已经回来了”到完。
交代小姑娘父亲的情况及作者对小橘灯的思念。
文章第一部分对于小姑娘的描写
外貌描写:只有八九岁光景,瘦瘦的苍白的脸,冻得发紫的嘴唇,头发很短,穿一身很破旧的
衣裤,光脚穿一双草鞋…
语言描写:写小姑娘小小年纪,见生人不惊慌,不拘谨,对答如流,表现小姑娘勇敢镇定的性
格。
动作描写:写小姑娘挪动竹凳子,登上竹凳想去摘墙上的听话器,看见把手缩了回来,爬下竹
凳。(我帮她打完电话)她感激地谢了我,回头就走。(我问她的家远吗?)
她指着窗外说。说完就登、登、登地下楼去了。表现小姑娘勇敢、镇定、机灵、有
礼貌。
作者去探望小姑娘和她生病的妈妈的原因:
因为作者喜爱、怜悯小姑娘,小姑娘这么小小年纪,在妈妈生病的情况下,却能表现出如此勇敢、镇静、懂事,使“我”钦佩,又挂念她生病的妈妈,所以想去探望。
小姑娘的家境
住的:屋子很小很黑。 用的:小炭炉、小沙锅、小凳子、小矮桌-----------家境贫寒
吃的:红薯稀饭——我们的年夜饭。
小姑娘的性格
动作:开门,微笑,招手114我进去,蹲在我旁边,不住地打量我 ——表现小姑娘有礼貌、机警。作小橘灯的动作:伸手拿过一个最大的橘子来,用小刀削去上面的一段皮,又用两只手把底下
的一大半轻轻地探捏着。慢慢地从橘皮里掏出一部一部的橘瓣来,放在她妈
妈的枕头边。极其敏捷地拿过穿着麻线的大针,把那小橘碗四周相对地穿起
来,像一个小筐似的,用一根小竹棍挑着,又从窗台上拿了一段极短的蜡
头,放在里面点起来,递给我——表现小姑娘灵巧、关心别人。
语言:第一次安慰我的话,洋溢着乐观精神,也是对客人的感激。她笑着说:“薯稀饭——
我们的年夜饭。”笑着面向困难,表现出乐观的精神。她说:“现在没有什么人,我爸 爸到外面去了……”对生人不讲父亲的去向,表现她的机警,更表现她的乐观。“天黑
了,路滑,这盏小橘灯照你上山把!”表现小姑娘关心、体贴别人。第二次安慰我的
话,更表现她的乐观精神。
第8自然段中小姑娘做小橘灯的动词:“穿、挑、拿、放、点、递”。这些动作表现小姑娘 心灵手巧、动作麻利,关心体贴他人。
第9自然段,“她又像安慰我似的说:‘不久,我爸爸一定会回来的。那时我的妈妈就会好了…我们大家也都好了!”这表现了她坚定的信念,她坚信,前途必定是光明的。第一个“好”指妈妈病好了,心情也好了。第二个“好”指我们大家都会过上好日子。
文章的中心意思
文章以小橘灯为线索,赞美小姑娘镇定、勇敢、乐观的精神。反映了国统区人民生活的痛苦和对光明的渴望,表达了作者对新社会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