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nday, May 25, 2008
文章分析——《荷塘月色》
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长期以来脍炙人口,是中国现代散文的一篇佳作。不仅如此,它的思想感情的自然流露与艺术手法的匠心独运,使它成为炉火纯青、浑然天成的艺术瑰宝。文章起笔便是“这几天颇不宁静”。
为什么不宁静呢?是作者与同事产生了龃龉,与学生发生了矛盾,还是与老婆吵架了?似在造成某种悬念。接着写自己去荷塘旁边漫步,月光下荷塘上的美景,令人陶醉,“什么也可以想,什么也可以不想,便觉是一个自由的人”。但忽然又觉得,“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都没有。”这正是作者淡淡的哀愁与淡淡的喜悦相互交织的矛盾心情的真实反映。
想要到大自然中排遣苦闷而又终于无法排遣的无奈的心态和感受,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这就构成了作品的抒情美。那“另一个世界”正是作者理想的自由的世界。而作者在这里仅仅能获得片刻的逍遥。这正好反映了引起作者内心矛盾的更为广阔的社会背景。
艺术手法匠心独运
运用反衬或对比表现矛盾心境 荷塘月色图是全文的主体部分。但后面的江南采莲图则与之相反衬,一冷一热,一静一动,一实一虚,暗示作者内心的矛盾,两幅图画互为补充,形成对比,相映成趣,形成绘画美。文中热闹的蝉鸣、蛙叫也都反衬心灵的“平淡”。
运用比喻和拟人表现优美形象 荷叶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荷花像一粒粒的明珠,像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已把荷花的特质表现到了极致。作者正是运用一系列的比喻从不同角度和侧面,刻画了荷花、荷叶等优美形象。这就丰富了作品的绘画美。 荷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袅娜”本来形容女子姿态的美好,“羞涩”本来形容难为情的样子。这里把荷花当作美女来描写,既写出了荷花之美,又写出了人的感觉,更加点缀了作品的绘画美。
运用移觉或通感表现独特感受 作者运用移觉即通感,表现了荷香的迷人以及光和影的和谐之美。如“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又如“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如此细腻入微的感受真是令人如痴如醉。这就
充实了作品的抒情美。
运用叠字或叠词表现和谐节奏 本文的语言运用叠字(叠词),或以“AA”的形式重叠,如“星星”“田田”,或以“AABB”的形式重叠,如“曲曲折折”,或以“ABB”的形式重叠”,如“一粒粒” “一缕缕”。这些叠字点缀在文句之中,使语言的音节和谐起伏,错落有致,铿锵有声,真是回肠荡气,余音绕梁。这样,展示了作品的音乐美。 当然,《荷塘月色》的艺术表现是多方面的,思想内涵也是极其丰富的。
语句赏析
1)第3段,作者在路上一段抒情独白
(“路上只我一个人……这是独处的妙处”)此段抛开了写景,是否偏离了文章的中心呢?抛开了写景直抒胸臆也反映了作者痛楚心态,蕴含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实际上,这“情”离不开“景”,正是在那幽僻路上,抒发“独处”之情。
2) 作者是怎样从这五个方面描绘这月下荷塘美景的:荷叶、荷花、荷香、荷波、荷韵.
荷叶:“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运用比喻手法写出荷叶的风姿。由“出水很高”联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两者不仅相似,而且写出其动态美。
荷花:“层层的叶子中间,……又如刚出浴的美人。”运用拟人、比喻的手法。“袅娜”写出荷花的饱满盛开状,“羞涩”写荷花含苞待放。这两个词本是用来描写女子娇美姿态、羞涩神情的,现在用来写荷花,赋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这是拟人写法。接着连用三个比喻,分别描绘了淡月辉映下荷花晶莹剔透的闪光,绿叶衬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闪光,以及荷花不染纤尘的美质。写出了荷花的神韵,倾注了作者的主观感情,可以激发读者的想象。
荷香:“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由嗅觉向听觉转移。“缕缕清香”与“渺茫的歌声”在许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如时断时续、若有若无、轻淡飘渺、沁人心脾等,其间感觉的转移伴随想象的跳跃。“清香”与“歌声”同属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远处的“歌声”,烘托出几分幽雅和宁静来。
荷波:“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微风过处叶花颤动的情状,既有视觉形象,叶子“有一丝的颤动”化为“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听觉形象,风吹花叶的颤动声音。动静结合,形象地传达出荷塘富有生气的风姿,创造出了清幽恬静的氛围。
荷韵:“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作者把所见与想象结合,“脉脉”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动来表情传意,这里用来写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叶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却由叶子的“风韵”想象到那叶子下的水“脉脉”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3) 认识“通感”
引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句的比喻特点: 本体—花香(作用于人的嗅觉) 喻体—渺茫的歌声(作用于人的听觉) 立于微风中嗅那馨香,时有时无;听那远处歌声,时断实续,沟通了不同类的感官。这也恰恰说明“人在景中”。再引出第5、6段中“通感”的句子,也可引导鉴赏 5、6段中比喻、拟人句。
4) 月色本是难状之景,作者用了一些传神的动词:
( 如:“泻”“浮”“洗”“画”等),描绘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
泻——既照应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写出了月辉照耀,一泻无余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动感。
浮——写深夜水气由下而上轻轻升腾,慢慢扩散、弥漫,以动景写静景,描绘雾的轻飘状态。
洗——写“叶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种奶白色而又鲜艳欲滴的状态。
画——有“人为”动作含于其中,仿佛有无形的手在展纸描绘“倩影”,写出了投在荷叶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5) 文中萦绕于作者内心的思绪的语句
1)“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句感慨自己平日身不由己,现在暂得宽余,流露出对黑暗环境的不满但又感到孤独寂寞的心情。
2)“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句“且”字表明了虽只是暂得解脱可又不能不立即逃离现实的心态,透露出一丝的喜悦。
3)“但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句“但”字笔锋陡转,蝉蛙如此“热闹”也不能感染作者,依然难以摆脱绵绵的愁绪,照应了文眼“颇不宁静”。
4)“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梁元帝的《采莲赋》描绘了一个热闹欢快的境界,让读者置身于江南的盛况之中,作者也想乘着想象的翅膀,飞离痛苦的现实世界,去感受有趣的事。“可惜”一词告诉我们作者又从热闹的采莲盛况中返回了灰色的现实,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5)“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 江南是作者的故乡,毕业后作者又曾经在江南的一些地方任教,写下过不少赞美江南的文章。到了清华之后,常表达出思想之情,“今晚”寻求佳境,意在摆脱“不宁静”的心情,但难以摆脱,身处烦忧,忆往怀旧,想借此超然于现实的重压之外,但这同样是不可能的。
6)“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表现了朱自清的中庸之道,不偏激,也是作者写的和表现的不平静的原因,作者是个文人,是一个自由主义知识份子。而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他本人的心情其实处于一种很矛盾的情感。他不知道自己的方向在那儿。所以现在的学者都认为,作者写这篇文章为我们描绘的是与现实对立的艺术世界,是一种理想的世界。“这几天心里颇不平静”也是这篇文章的文眼,文章最后一段的最后一句从时空上让人感觉到心里落差,是梦幻与现实的对比。
I miss your beautiful smile ... 10:49 PM